《向天再借五百年》家喻户晓,歌颂的却并非康熙,而是另一位英雄
【资料图】
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,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,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……
当年热播的《康熙王朝》,称得上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,韩磊演唱的片尾曲《向天再借五百年》也跟着红遍了大江南北。熟悉的旋律、热血的歌词,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,一句经典的“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”也唱出了康熙帝晚年落幕的悲壮。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,这首歌原本不是写给康熙帝的。
康熙帝8岁登基,14岁亲政,在位61年间先后擒鳌拜、平三藩、收台湾、亲征准噶尔并驱逐沙俄,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可以被称为盛世的时代——康乾盛世。《康熙王朝》在进行艺术加工的同时,也还原了康熙帝的一生,陈道明精湛的演技更是让这一历史人物通过电视屏幕鲜活了起来。单从艺术角度来看,《康熙王朝》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。虽然剧中也有一些不够考究的地方,例如孝庄太后一口一个“我孝庄”,这也是全剧最让观众诟病的细节。但瑕不掩瑜,整体上来看,这部剧还是非常不错的。
但仔细推敲歌词之后,发现所写内容与康熙帝的一生甚至皇帝身份并不符合。比如这句“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”,很难对得上康熙年间的任何一件大事件,反而更像是顺治入关时清军八旗铁蹄席卷天下的场景。而之后的一句“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”中的“安得”二字,是一句反问,比如杜甫名句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和李白名句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”。“人间哪里有太平美满”这样的疑问不像是康熙这位成功帝王说出来的,反而更像是一位失败者。最经典的那句“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”,也不符合文治武功的康熙帝,应该是一位失败者临终前对天不假年的悲呼和呐喊。
歌词内容对不上康熙帝的一生,是因为这首歌原本是为另一位历史人物“量身打造”的,他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。公元1645年(清顺治二年,南明弘光元年)清军攻入江南,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降清、母亲田川氏自尽,他孤身一人收拢父亲旧部在东南沿海继续抗清,这一年郑成功才21岁。自古英雄出少年,年轻的郑成功成了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。郑成功立志匡扶大明江山,曾一路北伐打到了故都南京。但战术上的胜利在战略失败面前根本不值一提,他很快便被清军击退,只能凭借擅长海战的优势固守厦门、金门等地。
公元1661年(清顺治十八年,南明永历十五年),郑成功亲率大军横渡台湾海峡,次年成功赶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驻军,成为了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。同年顺治帝崩,年幼的康熙帝即位,清廷出台迁界令,将山东至广东沿海百姓内迁二十里,一举断绝了郑成功的经贸财源,并且毁沿海船只,严令寸板不许下水。此举给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带来了巨大的困难,但更加让他吃惊的是,清廷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并挖了自己的祖坟。与此同时,吴三桂杀害了永历帝,自己留守澎湖的长子郑经又与其四弟的乳母私通败坏家风。
一连串的打击使得这位年仅39岁的大英雄暴毙而亡,死前还大喊:“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”。了解了郑成功一生的大致经历之后,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歌词,无论是任何一个场景,都与郑成功吻合。特别是那一句“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”,不正是郑成功退守台湾坚持抗清的真实写照么?名字里虽然有“成功”二字,但从历史全局来看,郑成功的抗清事业最终走向了失败。而那句“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”,也更像是这位壮志未酬的大英雄临终前的遗憾。